南宮28歷時近一個月的圓明園文源閣遺址考古工作取得新成果。昨天,圓明園文源閣遺址考古工地首次對公眾開放,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的帶領下,20多名市民走進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專家面對面,實地察看考古流程,了解考古專用工具,動手體驗洛陽鏟。在專家的指導下南宮28,市民向地下1米處挖掘,查看土質變化,從而了解“生土”和“熟土”的區別(生土即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干擾的土,熟土是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土),感受時代變遷。
張中華介紹,文源閣位于圓明園西北部,雍正時為四達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閣,是一處以皇家藏書樓為主體的園林景觀,主要用于收藏《四庫全書》等。《四庫全書》前后共抄錄七部,分藏于“北四閣”“南三閣”中,圓明園文源閣即“北四閣”之一。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文源閣和藏書慘遭損毀,僅部分藏書留存于世。
為配合文源閣遺址保護展示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準,8月26日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聯合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開始對文源閣遺址局部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擬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張中華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目前,考古工作已過半,發掘出宮門、御路、河道、排水設施、蹬道等遺跡,還出土了粉彩瓷片、青花瓷片南宮28、琉璃建筑構件等文物。”
走進遺址考古現場,可見圍墻基址、建筑夯土臺基、部分假山湖石、刻有乾隆御筆的玲峰石若干殘塊等遺存。“文淵閣雖然叫閣南宮28,但其實有宮墻、宮門,是一個完整的建筑院落。”張中華介紹,隨著挖掘工作持續推進,南部的宮門臺基、墻基、臺階都被發掘出來。
與皇家常見的宮殿臺階不同,文淵閣宮門臺階隨形造景,與周圍假山建筑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宮門臺基不遠處,清代的排水溝也被挖掘出來。“這就是古代的下水道,大家注意看,這是一處暗溝,在地表上是看不到的,通過挖掘,我們發掘了暗溝的本來面貌,這處暗溝的位置和圓明園留存的歷史設計圖圖示幾乎一致。”
從宮門向北望,假山的下部結構還保留著歷史樣貌,在考古工作者一鏟一鏟的挖掘下,用于皇帝登山的蹬道重見天日,觀者可清晰地看出這條登山步道的形狀和規格,從它的規模形制上南宮28,似乎可遙想到圓明園曾經的盛世繁華。
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將對文源閣及其東側的碑亭進行發掘。據悉,本年度的文源閣遺址考古發掘工地將全程向社會開放,市民游客可在發掘時觀摩考古現場,考古工作預計將持續到10月底。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將與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一起,持續推動圓明園考古成果的社會共享和展示傳播。本次“北京考古走進圓明園”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活動是2024年北京市全國科普日暨第14屆北京科學嘉年華系列活動之一,也是2024北京公眾考古季系列活動之一。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社會大眾對考古工作的熱情不斷高漲。為普及考古知識,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及展示傳播,滿足公眾了解考古發現的需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從2015年開始開放圓明園考古工地,通過現場觀摩、專業講解、模擬考古、發掘直播等多種形式主動向公眾展現考古工作過程和成果,打造“北京考古”公眾考古品牌,受到市民朋友的歡迎南宮28。
不管是“一路逛,一路領”的“薅羊毛”式逛展,還是一路打卡集章一路購買文創的趣味性探展,都能體會到無盡的樂趣與成就感。
該主題活動為期5天,其間將舉辦多場豐富多彩的演出,并現場制作巨型切糕月餅,供市民及游客免費品嘗。
香港市民游客冒雨欣賞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的“甲辰年中秋彩燈會”,淅瀝小雨讓流光溢彩的燈飾更添韻味。
如今,何霆已經從一位青澀的實驗室博士蛻變為一家具有全球視野創新藥企的領航者,成為北京基因細胞藥物創新研發領域杰出代表,引領著北京市CAR-T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賽按照協同港澳、輻射全國的思路,首次邀請來自香港和澳門的隊伍同臺競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網絡安全人才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化粵港澳網絡安全人才協作,促進網絡安全人才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共享。